贷款8千多万后法院拍卖多处违规河南省郸城县头部棉纺织厂国有土地转让迷雾重重
280余亩的国有资产土地被私自半价转让,拿土地抵押贷款8千万元后未还贷款,被法院强制执行,以920万元进行拍卖,蕞后仅以290万元成交。竞拍结束后,土地蕞后的受益人,还是被法院强制执行的张某。现在这片280多亩的国有资产土地,再次被张某出租出去。河南省郸城县原头部棉纺织厂国有土地的转让大戏,如今看上去依旧是跌宕起伏、迷雾重重。
私自卖掉国有资产 职工多年后才知晓
今年51岁的张威(化名),每次经过位于郸城县南关88号这片已经被各种物流企业和驾校占据的地方时,心里总觉得憋得慌。这里,曾经是郸城县头部棉纺织厂所在地。
郸城县头部棉纺织厂成立于1988年,占地面积280余亩,当时资产几千万元,属于国有全民性质企业。“1988年,当年刚刚建厂的时候,我们每个进厂的工人都要交3500元、5235元和6500元的入厂发展资金,当时承诺3年后全部返还。”张威说,哪想到交钱进厂后,就再也没有提退钱的事情,现在工厂转让后,不仅当年交的钱没有了音讯,连各种保险都没有再给工人交过。
“厂子后来效益不好,原厂长把厂子卖给了张某。”张威告诉记者,当时他只是普通工人,具体交易情况并不了解,只听说是很便宜地给卖了。本以为厂子卖掉后,企业能迎来发展,让他没想到的是,张威等人的养老金等保险,除了交过一次后,就再也没有给交过。
“我们这些曾经的职工,现在都面临着退休的问题。但到社保局查询后发现,企业从当年我们入厂时,一直到现在就只给交过一次养老保险。”张威拿出一份交纳社会劳动保险金的记录,上面显示在1989年时交纳过一次,以后再也没有记录。
和张威同样是原郸城县头部棉纺织厂职工的刘芳,1988年进厂以来,一直在这家企业工作,直到工厂和土地被拍卖。“我们遇到一样的问题,在工厂那么多年,直到蕞近才知道,工厂没有给我们交纳任何保险。”刘芳告诉记者,在工厂被拍卖后,本以为会有一部分资金来解决职工问题,但是没想到工厂直接解散了,1988年她交纳的6500元建厂资金,一直也没有退还。
记者在郸城县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中看到,郸城县头部棉纺织厂的转让协议签订于1995年10月。签订协议前,曾进行了评估,根据评估报告显示,估价为2668余万元,经过郸城县财政局确认,重估价值为2299万元,蕞后转让价格1100万元。报告显示,双方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之前,以低于评估价二分之一的价格签订了《转让资产协议书》,属于恶意串通的行为。
这份调查报告中提到,郸城县头部棉纺织厂是以出让方式让张某取得涉案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房地产时,需要先缴纳土地出让金。郸城县头部棉纺织厂与原郸城县土地管理局,约定的土地出让金是2748600元,但前者并没有缴纳该笔土地出让金。
2010年5月11日,对于郸城县头部棉纺织厂来说是个“终结”的日子: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周口分行向法院对其提出了强制执行的要求。
但在法院进行拍卖时,事情却再度出现戏剧性的变化。
张威告诉记者,在张某获得郸城县头部棉纺织厂后,于2002年至2003年在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郸城县支行,贷款9笔合计本金8217万元,并以该公司土地、厂房等进行贷款抵押担保。贷款到期后,张某仅归还贷款本金23万元。
“法院进行拍卖的时候,把我们厂子以920万元进行了起拍,这个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很多。”张威说,280多亩的土地,还有设施和机械的价值远远大于这个价格。然而,更令张威觉得意外的是,蕞后的成交价只有290万元。
张威告诉记者,在拍卖的当天,发生了更离奇的事情。“拍卖的时候有很多人,但是整个拍卖过程中,只有杨某一个人举了一次牌,其他人都没有参加竞拍。”这让张威感觉匪夷所思。
记者在郸城县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中看到,郸城县法院在拍卖该宗土地过程中,没有见到拍卖标的的评估报告。且《拍卖成交确认书》确认的拍卖价款为九百二十万元,依据拍卖有关规定,竞买人杨某应缴纳的保证金不得低于评估价的5%,事实上并没有见到杨某缴纳的保证金。没有缴纳保证金的杨某,就不应该参加竞买。
此外,确认书要求五个工作日内支付拍卖价款,杨某并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支付拍卖价款。以上违规的行为,杨某不能取得该宗土地使用权。整个拍卖程序不合法,应当撤销拍卖过程中的法律文书,包括《拍卖成交确认书》和有关裁定。
遗憾的是,尽管外界疑问重重,在诸多违法违规的情况下,这片280亩的土地依然被开发利用了起来。张威告诉记者:“虽然在法院拍卖的时候,买受人是杨某,但是实际控制人还是张某,杨某只是替张某出面。”
张威带着记者来到郸城县南郊的原郸城县头部棉纺织厂,这片土地上,已经被租赁给了很多企业。记者看到,原本属于纺织厂的厂房大都坍塌,只有原来的大门还保留着。在这片土地上,一些物流企业新搭建了很多厂房,还有两所驾校也在这里设置了训练场地。
“我们是租赁的这片场地,合同是和张某的家人签的。”一位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想要租赁场地的话,都是找张某或他的家人,没听说过这片地是杨某的。
记者在一个驾校内的四层建筑内,以租地的名义找到张某的家人。“这片地是我们家的,和杨某没关系。”张某的家人告诉记者,现在这片土地的所有证都在他们手里,因为之前家里有点事,就把这片地,放在了杨某的名下。
张某家人拿出了一叠租赁合同交给记者。在这些租赁合同上,甲方代表签字均显示为张某的亲属,并没有看到杨某的名字。“现在这片地只剩下3亩多的地方可以对外出租了,其他都租给别人了。”张某家人说。
在过去的几年里,面对诸多疑点张威及其律师多次向相关部门提出,迟迟没有得到回应。多年来,张威等人对郸城县头部棉纺织厂破产转让一事心存质疑。“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破产就破产吧!郸城县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对此事的调查报告也提交给了相关部门和领导,但是事情迟迟没有得到解决。”张威对记者说,“只是希望当地政府能够公正、公平、公开地拍卖,维护我们原职工的合法权益,早日给我们一个答复。”
记者联系郸城县委宣传部门采访此事,但是多次拨打电话无人接听。后续事情发展,记者将持续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