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岗村种房子生活
烟台移动手机报 第五媒体 头部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每月资费仅三元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至10086轻松定制
没几年光景,河南郑州城郊西岗村的耕地就几乎消失了。把耕地变成房子,似乎比种地更容易赚取财富。这一历史性的发现,让西岗村变成了一个大工地,连村边的西流湖也未能幸免。
如果西流湖就这么干涸下去,谁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一天湖里也会盖满了房子。
今年1月,在河南郑州城西约10公里处,西流湖边一夜之间出现了一百多块墓碑,湖边俨然成了一块公墓墓地。有人说这些墓碑是从一公里外集体迁移来,有人说这是村民们为了占地而搬来的。
到了3月份,湖边佛光寺住持、66岁的法师释行贵发现,平时她和村民们用于下湖放生的台阶已经彻底被建筑垃圾阻断。
这些来历不明的建筑垃圾自5年前开始就一直在湖边堆积。各式各样的房屋也在一步步向西流湖逼近。西流湖管理处除了在湖边拉起“严禁乱倒垃圾和下房土”的条幅外,似乎没有任何办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西流湖已经干涸得不太像一个湖。建筑垃圾和泥土正从两岸往中间挤过来,浅浅的一层青灰色的水面,是不知来自何处的排污管道里的水。湖底的黄土四处裸露着。村民们说,现在水面比过去缩小了三分之一。
这里原本是一个有62.6万平方米水面的人工湖,水引自黄河,担负着郑州市近一半的饮水蓄水任务,被称为郑州的“大水缸”。但在去年7月,郑州市政府为了“郑州市南部生态用水河道输水工程”(国庆60周年献礼工程)的需要,从西流湖底修管道放水外流,西流湖水被放干。原本说9月完工以后就会再次引水进来,至今不见踪影。
在佛光寺遥远的对岸,曾培养了13个航模世界冠军的河南省航海模型运动基地,此时正尴尬地伫立在干涸的湖边。基地主任张海涛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以前队员们来此集训时,直接舀湖水解渴、刷牙。但现在,不仅水是臭的,训练也只能去别处了。
西流湖沿岸二百米范围内原本属于不准建房的被保护区域,但现在“种”满了房子。随着地铁一号线从郑州城内修过来,湖边西岗村的土地变得更加金贵了。该村的6个自然村中,有5个处在西流湖水源保护区内。
土地开发的热风其实早就刮到了西岗村。从十几年前开始,村里的耕地就一天比一天少,厂房、小产权房倒一天天多起来。直到现在,村里的耕地已所剩无几。
如果西流湖就这么干涸下去,谁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一天湖里也会盖满了房子。释行贵和张海涛都有此担心:“建筑垃圾填湖自然压实之后,就可以往上面盖房了”。
“大厨房”继续招商、开业。后来,因经营不善,连租金也迟迟不交。去年底,村委会把建筑垃圾倒在大厨房门口堵了一星期,才总算在春节前拿到了租金。
西岗村的历史没有太多可夸耀之处。有据可考的只有佛光寺,它的前身叫药王寺,始建于唐末宋初。佛光寺旁的后仓,据说原是曹操的第二仓库,盛产粮食,现在村里80%的人都姓曹。
西岗村近5000村民过去一直靠种地为生,村里耕地有5000亩。据村民介绍,这里原来每年只能种一季麦子和玉米,每季亩产1000斤左右。
这样的农耕生活一直维持到1993年。
从那一年开始,西岗村以村委会的名义卖地,主要是卖给私人企业和集体企业。一亩地对外公开说是8万元/亩——给生产组3万元,村里留5万元,算是管理费。当时的西岗村村委会有十几辆轿车,号称“一亿村”。据说,当时为了鼓励卖地,村民只要能找来买地户,就可以按20%的比例提成。
到了2004年,土地经济的规模开始扩大。当年6月,村委会通知村民一组说,下一季不让种地了,村里的地要租给郑州西城建材有限公司,做一个510亩规模的建材市场。这个市场,就是现在西岗村人所说的“大厨房”。
西城建材市场和村里签的协议,是头部年2500元/亩,以后每年涨500元,涨到4000元的时候打住。每半年给一次租金。
虽然收租比种地更划算,但50岁的村民谷国安仍然不愿意,原因一是村委会未经村民同意就签定了卖地协议,二是他觉得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动。谷国安个头不高,表情严肃,因自学法律,颇受村民敬重。
2004年下半年,谷国安联合另外七八家村民,将西岗村村委会和西城建材有限公司告上了法庭。
事情的进展颇具戏剧性。原来西岗村村委书记宋运西就是西城建材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再加上村里发生的另一起土地出让事件——村委会扣留了卖给36中学的地款,宋运西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于2005年2月25日被郑州市公安局中原区分局刑拘,因涉嫌非法占用农地罪于2005年4月4日被捕。
宋运西被判刑、法院判决土地租赁合同无效,但村民们依然没能拿回自己的土地。西岗村这510亩地被转租给了郑州酒文化城有限公司,该公司后又改名为郑州大厨房农副产品物流港有限公司。这就是村民们所称的“大厨房”的来历。
为了拿回耕地,执著的村民们2006年10月再次将村委会告上了法庭。第二年,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法院再次判定土地租赁合同为无效合同。中原区国土局也先后两次下发处罚决定,没收大厨房非法建筑物,并罚款480万元人民币。
但奇怪的是,“大厨房”继续招商、开业。后来,因经营不善,连租金也迟迟不交。去年底,村委会把建筑垃圾倒在大厨房门口堵了一星期,才总算在春节前拿到了租金。
“如果不搞点土地经济,上哪里弄钱?”
七八十亩耕地,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被建成了厂房出租——建筑垃圾一倒,耕地就变成荒地,立马开工建房。
在西岗村的东北部是一个有150人的自然村——许庄。
从村口的牌坊进去,是一条通往村里的水泥路。路的右手边全是厂房,左边是一排排小棚子搭成的小市场——卖木材和装饰建材。再往前,两块绿油油的麦子在旱地里生长,是此处曾为耕地的蕞后一点线年底开始,村民小组组长提出,谁的地谁建厂房。刚开始有村民不同意,但是不建不行。“隔壁家的建筑垃圾堆上来,就算你想种庄稼,水过不来,没法浇地,你咋整?一年不建,一年倒霉,一年没有收入。你不建,别人还说你。”三十多岁的村民万德说。他一直在外打工,三年前才回到村里。
七八十亩耕地,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被建成了厂房出租——建筑垃圾一倒,耕地就变成荒地,立马开工建房。
村民们就这样借钱建起了厂房,随即尝到了甜头——这几年,土地租金涨到三五千元每亩,盖了厂房之后,可以租一万多元每亩。
2008年6月间,许庄的三处集体土地上,也开始莫名其妙地建房子。两处是村里的菜园子,盖房子的是本村村民王双宝;一处是原来村里的牛栏(后来变成村办小工厂所在地),盖房子的是新密市城市居民韩巧焕。
传说这三块地一共卖了140万元,但没有入生产组的账,从卖地到收款,村民代表、理财小组都完全不知情。“地没了,钱没见着!”
在村民们举报之后,上面有了动静。2009年六七月间,郑州市中原区国土资源局先后给韩巧焕、王双宝下了三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分别令其退还非法占用的集体土地1020.25平方米、448平方米、168平方米,没收已建成的楼房,强令拆除在建楼房,并处以相应的罚款。
但和“大厨房”事件的结局一样,处罚决定是下了,但没有人执行。之后,一位63岁的举报人去村口买早餐时,遭到一帮陌生人的殴打。
这位举报人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在他去镇里反映情况时,一位镇领导曾私下跟这位举报人说,“如果不搞点土地经济,上哪里弄钱?”
与此同时,建房运动同样在西岗村的东部自然村——北岗村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北岗,现在已经看不到任何耕地。上面都建起了各式各样的房子。
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在盖房。有人在自家宅基地上面,往上加楼层,然后把多出的房间出租;也有人建起了小产权房出售、厂房出租。和郑州市东区每平方米1万元的高房价相比,这里的小产权房相当便宜,蕞高才每平方米1600元。外地来打工或做生意的人,是这些小产权房的主要买家。
即使是小产权房,西岗村委会也会发给你宅基地使用证,还有一些证书是村民自己印的,上面也写着几栋几单元字样。“只要不是印钱,谁管你?”一位村民说。
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村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西岗村下辖的自然村小京水,已经卖出了一百多块宅基地、一百多栋房子,那儿的外来人口比本地人多。
3月29日,北岗的空中飘起了小雨。村民宋铁桩瞧着天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春雨贵如油啊!只要一下雨,庄稼长得飞快。”其实,他的耕地早已被政府征用去建经济适用房了。
1、烟台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烟台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烟台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烟台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烟台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烟台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烟台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烟台 烟台新闻 烟台大众网 中国烟台 烟台新闻网 烟台综合门户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