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经济开发区:创业高地 投资热土
初冬的周口经济开发区依然能感受到项目建设和生产车间的火热场景,在中兴新业港产业园,一排排创新创业综合体拔地而起,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洋溢着现代气息。
周口中兴新业港项目总经理陈晓光说:“我们的项目迎合了周口市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得到了广大企业主的热捧,周口项目的进展超过了我们的预期。”
据悉,周口经济开发区1月-10月招商引资项目共有18个,总投资63.3亿元。
近年来,周口经济开发区围绕“健康食品加工”和“新型材料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五百亿产业集群”。其中,“绿色食品集群”以产业优化、调整为方向,提升改造五得利、益海粮油、娃哈哈等传统产业,强化数字赋能、加快转型升级,打造全省、全国食品加工行业新标杆。“新型材料集群”以合一杭萧钢构、永正铝模、天子铝材、科信电缆为龙头,推动建材产业链转型升级,着力建设一批综合性绿色材料基地,打造新型绿色环保产业集群。“电子信息集群”依托中兴新业港,聚焦人工智能、通信电子和无人系统,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打造创新型智慧园区;以青网科技产业园为载体,培育一批知名电商品牌、互联网骨干企业,打造中原地区现代服务业新高地。“生物医药集群”精准谋划益常青生物、海熙药业、海王药业、高济同和堂等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及卫材等新兴产业,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由点到面”全方位提升。
周口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涛说,我们围绕主导产业进行延链补链强链,推进产业不断壮大,精心培育豫沪合作周口示范园、周口电子信息产业园、周口青网科技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新型材料产业园“六大专业园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强化发展要素保障,增强创新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作用,打造周口乃至全省项目孵化场和创新创业高地。
全省重大项目建设暨“三个一批”活动开展以来,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发出了项目建设蕞强动员令,周口经济开发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持之以恒抓项目、优服务、促落实,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各项工作,今年以来共列入省市重点项目18个,总投资185.3亿元,纳入全省“三个一批”项目6个,总投资46亿元,按照序时进度已开工4个,投产达效2个。
一是强化精准招商。坚持“二分之一”工作法,绘制产业链、企业链、产品链、研发机构“四大”招商图谱、拜访研发机构、专家人才、知名企业、行业协会“四大”客户,用好周商大会、临港经济发展论坛等重大招商活动,招引一批品牌优、质量高、效益好的工业项目,全力打造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二是强化要素保障。推动落地项目加快开工,强化前期对项目的服务,主动协调各方,完善建设要素、依法高效完成要件办理,组织有关部门和属地单位做好用水、用电、道路、土地、环评、执照办理等各个环节的要素保障,为新上项目、为现有企业排忧解难。
三是突出推进机制。全面落实“责任分包、协调推进、观摩讲评、督导问责”等推进机制,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渠道窄、手续办理慢、专业技能人才缺等难题,以优质的营商环境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周口经济开发区强化转型升级,构建产业链、提升创新链、打造供应链、畅通要素链和完善制度链“五链耦合”,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为推动周口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一是做强主导产业。以产业优化为方向,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周口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研发平台6家、省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1家,拥有各项发明专利428个,拥有省级以上(含省级)名牌产品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通过ISO14000认证企业6家,省市智能工厂智能车间7家。
二是壮大医药产业。周口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区内已入驻生物医药企业10余家,有仁和药业、海王药业、企美药业、诺克药业、太昊医药、九州通药业、海熙生物医药产业园、高济同和堂等。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一批沿海地区的医药产业逐步向该区进行产业转移。
三是促进创新创业。依托青网科技产业园,用好专业产业园合作共建优势,打造研发、孵化、资本、产业化多位一体的产业垂直生态体系,健全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有机衔接的全周期培育机制。通过“招商+运营+孵化+投资”的经营模式,引入跨境电商、网红直播、文化传媒等多种新兴业态,并大力发展网络消费,培育壮大“直播带货”“体验经济”等新模式,打造“双创”新标杆。
四是绿色集约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统筹“三线一单”要求,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建设绿色生态园区,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提高绿色经济效益。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利用财税扶持政策,支持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能源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
近年来,周口经济开发区“软硬兼施”优环境,推动基础设施“硬件”和营商环境“软件”双提质,全面打造国内外客商首选的投资热土。
周口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善,路网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水、电、气充足,拥有220千伏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输发电量30万千瓦时,供电可靠率100%;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年供气7亿立方米;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2万吨。拥有开发区医院、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类中小学、幼儿园29所,健康、医疗、教育保障体系完善。
“十三五”期间,周口经济开发区按照产城融合发展方向,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大力开展腾笼换鸟,盘活闲置土地500余亩,全面提升园区产业基础承载力。
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上,周口经济开发区成立营商环境办公室,率先开通营商环境热线,制定《十必须十不准》营商环境文件,增设项目服务特派员,建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营商环境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广容缺办理、多评合一、区域统一评估、全程代办、承诺制、先建后验等模式,以及“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改革举措,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着力打通服务企业“蕞后一公里”。对确定签约的招商引资项目,按照“一企一策、一项一策”的原则,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专班服务机制,建立完善的台账管理制度,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管理,确保签约项目早落地,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
如今,行走在周口经济开发区各条大道上,可以看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工业标准厂房矗立在道路两侧,基础设施日新月异,项目建设热火朝天,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呈现出一片百商乐业的繁荣景象。
周口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王文峰说:“开发区党委将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周口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锚定‘两个确保’、对标‘十大战略’,抢抓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机遇,进一步增强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力争2023前成功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力打造产业兴旺开发区、改革创新开发区、宜居宜业开发区、和谐幸福开发区。”
周口经济开发区现为省级开发区,辖两个办事处、21个居委会,面积4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6万人。
经过多年发展,周口经济开发区打造了以“健康食品加工”“新型材料制造”为主导产业和“生物医药”为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77家,其中工业企业79家,两大主导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67%,拥有金龙鱼、娃哈哈、五得利、鲁花、大用等著名品牌和豫沪合作示范园、青网科技园、中兴新业港、万达广场、合一杭萧、天子铝业、海熙药业、高济同和堂、益常青生物科技等知名企业,先后获得“全国食品工业强区”“中国食品制造示范基地”“河南省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头部批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十三五’区域经济发展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十三五”期间,周口经济开发区围绕两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强力抓招商、重点上项目、持续优环境,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双突破”,累计签订招商引资协议103个,引进亿元以上项目99个,整体呈现出质量高、进度快、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