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口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周口市2016年度工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

admin7个月前 (09-28)周口产业信息32

  2016年度工业发展行动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周口市2016年度工业发展行动计划》围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企业服务、承接产业转移等3项重点工作和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电缆电气、家居建材、装备制造等6个重点产业,制定了9个年度工作行动计划,分别是《百户企业转型升级工作行动计划》、《企业服务工作行动计划》、《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行动计划》、《纺织服装产业行动计划》、《食品加工产业行动计划》、《医药化工产业行动计划》、《电缆电气产业行动计划》、《家居建材产业行动计划》、《装备制造产业行动计划》。各行动计划重点项目由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另行印发。

  为加快推进我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实施百户企业转型升级工程,特制定本计划。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政府推动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技术改造、战略重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两化融合等措施,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发展质量提升、财税贡献增加,实现全市工业发展提档升级。

  ——突出转型发展。紧扣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在投入结构上,由要素驱动为主向要素和创新协同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传统产业为主向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在区域结构上,加强统筹协调,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各产业集聚区错位互补、协调发展。

  ——突出创新发展。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造企业和产品品牌,推动“周口制造”向“周口创造”转变。

  ——突出绿色发展。紧扣节能减排要求,积极推行精致制造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运行方式和消费模式。

  ——突出融合发展。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增强信息技术对工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形成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发展格局;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引导制造业向高附加值服务业领域延伸,着力构建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产业服务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着力提高新型工业化的带动力和新型城镇化的承载力,推动城市与产业同步发展、良性互动。

  ——突出人本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工业人才培养和使用,重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着力提高全社会工业文明素质。更加注重财富创造和民生普惠的协调,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就业和民生改善,加强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让企业职工共享发展成果。

  筛选确定100户转型升级重点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技术改造、战略重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培育、两化融合等方式,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力争2016年战略重组5家企业,争创1—2个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2个省级工业公共研发设计中心、1—3个河南省工业新产品,实施100个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

  (一)积极推进企业战略重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集团)以资产、技术和品牌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群体。重点抓好龙都药业与重庆泰昊公司的战略重组,力争三年内在新三板挂牌;加快项城市制药企业的二次重组步伐,推进项城医药产业再上新台阶。

  (二)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在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行业普遍应用计算机数控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提高生产装备和管理水平;围绕质量、品种、效益,重点在装备改造、工艺创新、产品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2016年实施100个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年内完成投资50亿元以上。

  (三)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建设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家和省级重大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项目,优先支持对结构调整和经济竞争力提升有较大推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一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重点支持建设食品、纺织、医药化工、机械装备等行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平台,研究确定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等重大技术创新目录,实行项目招标,加快成果推广,提高行业共性技术的集成、配套能力和工程化技术服务水平。

  (四)加快培育和创建知名品牌。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社会公共信息服务和检测服务平台,引导、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进一步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加快资本、技术、品牌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以品牌促发展、以品牌壮规模,积极争创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

  (五)加快“两化”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建设信息化综合管控和应用平台,面向行业、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等服务,推动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装备制造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积极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组织企业制定“两化”深度融合和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大力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加快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积极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积极引导工业企业“上网触电”,加大产品网上销售力度。

  (六)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市有关部门要强化对100户重点转型升级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发行上市的政策支持与分类指导。对已经上市的,要鼓励和支持其增资扩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水平;对尚未上市的,要有序推进,抓好上市培育辅导,推动其尽快上市融资。积极推动重点转型升级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七)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以产权结构创新为主线,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以资本运营能力提升为重点,推动企业走产权多元化、经营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发展之路。推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鼓励各类资本多形式多渠道相互参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八)优化企业产品结构。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产品开发领域,提高专业化生产能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品群。以特色产品为载体,采用“高新化、特色化、集中化”策略,提升产品水平和质量,推动产品向“高、新、特、专、优”升级,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增强产品竞争力。

  (九)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加快推进企业决策、用人、分配、绩效管理、企业文化等机制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动力。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努力向管理要效益。突出抓好财务成本管理,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压缩应收账款和产成品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确保资金链安全。加快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示范企业活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大企业家培训力度,努力造就一支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企业家队伍。加强职业经理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完善重点转型升级企业与大学合作培养人才共建机制,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专业培训,直接为企业输送紧缺人才和一线技术人才。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人才激励政策,鼓励重点工业企业实行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把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摆上重要日程,加强引导,强化服务,努力形成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浓厚氛围。严格实行层级负责制,及时将企业转型升级目标细化到月、分解到企业、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按照“事事有人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要求,确保百户企业转型升级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健全工作机制。市直有关部门要定期深入县(市、区)、各转型升级重点企业,详细掌握企业生产经营、项目推进、要素保障等情况,及时开展经济运行分析,确保企业各项目标按时间进度有序推进。市加快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要对重点转型升级企业相关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一次书面通报,年终对企业转型升级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对成效突出的企业在全市工业大会上给予表彰。

  (三)强化帮扶指导。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要认真落实领导、部门联系企业和项目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行政效能建设,深入推行并联审批、绿色通道和土地、环保、金融等部门提前介入项目前期工作、定点帮扶企业等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坚持“政策更优、门槛更低、审批更少”的要求,认真落实机关行政效能“五项制度”,深入开展治乱减负工作,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

  为贯彻落实市委三届十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企业服务长效机制,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计划。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为目标,突出问题导向,完善政企沟通、监测预警、问题解决、政策落实督查“四项机制”,突出分级精准服务、分类精准指导、分业精准施策、分企精准帮扶“四个精准”,深入开展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四项对接”,着力帮助企业破解要素瓶颈制约,着力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为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提供有力支撑。

  (一)完善四项机制。一是完善政企沟通机制。配合全省建成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工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服务窗口、改进服务方式,推出告知承诺等优化服务新举措,加快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推广“互联网 政务”服务,为企业提供便利、高效、透明的服务。二是完善企业问题解决机制。建立以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落实清单为主要内容的解决企业问题台账制度,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联席办公、企业评议等制度,提高企业问题解决的质量和效率。市企业服务办每季度对各县(市、区)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企业问题解决情况进行通报。三是完善政策落实督查机制。配合省企服办免费向企业发放中央和我省惠企政策汇编,帮助企业准确理解政策、灵活运用政策。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上下联动督查机制,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调研指导和督促落实,市企业服务办定期对惠企政策落实情况开展集中督导,打通“蕞后一公里”、防止“中梗阻”。

  (二)突出四个精准。一是分级精准服务。确定市、县两级重点企业名单,分级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强化信息沟通、联审会商、政策扶持,整合资源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分类精准指导。对市、县两级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组织摸底调查,加强分类指导,对产销两旺、成长性好的企业全力做好要素协调保障工作,支持其开足马力生产;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进行点对点服务,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对不符合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停产半停产的“僵尸企业”,用足用活国家政策,按照“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原则和“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逐步实现市场出清。三是分业精准施策。一业一策制定年度行动计划,针对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家居建材等传统产业,分行业研究提出具体措施,综合运用产品创新、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承接转移、节能降耗、淘汰落后等手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尽快度过结构调整阵痛期。四是分企精准帮扶。对省、市两级重点服务企业和重大项目实行上门服务、贴身服务,及时解决企业困难,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特别是对困难行业骨干企业,组织专家咨询团会诊,建立一企一策帮扶工作制度,在企业融资、缓缴社会保险、发放稳岗补贴等方面加强扶持,帮助企业转型解困。

  (三)深入开展银企对接。一是继续组织开展全市工业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接活动,构建政银担企合作长效机制,尽蕞大可能推动增加信贷投放。二是分类排查“两有”(有订单、有效益)企业,定期组织与金融机构对接,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金融帮扶。三是设立应急转贷资金(过桥资金)、“助保贷”资金,扩大政策性融资担保规模,撬动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四是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新三板或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进行直接融资。支持企业开展直接债务融资,对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实现融资的企业给予发行费补贴。五是建立企业资金链动态监测协调处置机制,加强重点企业资金运行监测预警,对出现资金链风险的企业早介入、早控制。

  (四)深入开展产销对接。以扩大工业品需求为目标,按照企业主体、市场化的原则,积极组织产销对接系列活动,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一是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和电缆电气、装备制造、家居建材三个新兴产业为重点,定期组织县(市、区)企业服务部门举办小范围、重实效的各类产销对接活动。组织市直有关部门结合职责分工,分领域开展市内重点项目单位与工业企业、建筑企业与工业企业、节能环保项目与环保产品生产企业、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等产销对接活动,推动上下游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二是组织参与全省工业企业与电商企业对接活动。配合省企服办实施覆盖十家电子商务平台、百家网上商城、千家豫货网店、万家中小企业的“十百千万”系列网上促销工程,重点在食品、家居、服装、轻工等产业组织中小企业与电商企业对接,引导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改造传统商业模式。组织参与“豫货通天下”工业企业与电商企业对接大会,集中签订一批购销合同。三是组织参与名优产品扩销售行动。积极参加第十届中国(河南)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十四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省内外展销活动,提高我市名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五)深入开展用工对接。一是围绕重点产业用工需求,发挥工业和信息化校企合作联盟作用,组织职业院校深入重点产业集聚区开展对接活动,推动校企双方通过学科共建、工学交替、共建实训基地等模式联合培养技能人才。二是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举办重点企业家培训班,遴选若干名创新型企业家接受高层次、系统性学习教育。三是充分发挥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创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以企业资源平台化、员工创客化、产品个性化为导向,采取“人才 技术改造项目”模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引导企业搭建创客平台、集聚员工智慧、培育创客文化。

  (六)深入开展产学研对接。一是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政府部门协同推进的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搭建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参加2016年全省中小企业产学研对接活动,签订一批产学研对接项目。二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围绕智能终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工业强基示范项目,创建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和服务支撑中心。指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工业公共技术研发设计中心。三是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掌握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组织开展新产品认定,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支持市场初期创新成果应用。

  (七)强化要素保障协调。完善煤电油运、土地、环保等要素保障机制,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制约。一是加强煤电油运保障协调。完善煤电运联调联动工作机制。做好电力运行调节工作,组织开展电力迎峰度夏(冬)工作,协助企业开展电力需求侧评价,帮助企业科学用电、节能降耗。保障成品油、天然气平稳供应和重点企业、重点物资运输需求。二是做好用地保障工作。坚持有限指标保重点,切实加强对重点项目占补平衡指标的统筹协调。三是做好重点项目环评服务工作。坚持监管和服务并重,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准入管理,完善环评审批制度,对重点项目实行提前介入、环评督办、跟踪服务,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环评审批工作。完善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推动产业集聚区加快污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大项目入驻提供便利条件。

  (八)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一是深化改革,激发企业活力。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全面梳理、依法公开、动态调整部门及相关中介、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目录清单,扩大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改革成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市场、法治环境。二是壮大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全面清理限制非公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规定,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组织参与全省千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服务工程,争取认定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继续培育小型微型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三是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加强税收优惠政策宣传辅导,不折不扣落实小微企业、自主创新、高新技术、节能减排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深化国税、地税合作,降低纳税成本。根据全省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督促各县(市、区)、各部门进一步公开收费情况,进一步清理金融、建设、进出口、能源、培训等重点领域不合理收费,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破除各种指定实施机构的垄断行为。四是推动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配合全省实施“十百千”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抓好试点示范项目、创新引领项目和传统技改提升项目,支持企业加快高端产品发展、关键环节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由企业服务活动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企业服务办牵头、职能部门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明确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和联络员,按照职能分工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凝聚服务企业发展合力。各县(市、区)政府要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工作经费,专人专职负责,构建市、县两级企业服务工作体系。市企业服务办负责本计划的实施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沟通协调机制,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加强督促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

  (二)强化督导考核。完善企业服务巡视督导制度,由市企业服务办组织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成立督导服务组,不定期深入各县(市、区)开展督导服务,指导企业服务工作,推动落实政策、解决企业问题。各级政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完善企业服务考核机制,将企业服务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年终由市企业服务办组织对各级各有关部门企业服务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以市政府名义予以表彰。

  (三)营造良好氛围。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服务工作的宣传报道,广泛宣传企业服务工作典型做法和企业在转型解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增加企业负担的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在全社会形成尊商重企、关心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围绕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不断提升企业服务工作水平。

  为进一步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全市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层次和水平,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迎战新常态,特制定本计划。

  坚持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周口崛起方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实施“以大企业为引领、以大项目为支撑、以园区为载体、以集群化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加快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电缆电气、装备制造、家居建材等六大产业为重点,加快引进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带动配套企业抱团跟进,持续推进我市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力争全年承接产业转移项目60个以上,引进资金200亿元以上,承接1—2个10亿元以上的集群式转移项目,新签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均达60%以上。

  (一)食品加工产业。按照“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一体化发展、品牌化运作”的思路,借助国家、省食品工业协会平台,以面、油、肉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全产业链企业、冷链物流和集群发展竞争优势,加快我市食品大市发展步伐,促进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提升,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依托市经济开发区、沈丘、西华等食品专业园区,围绕广东、上海、浙江、福建等知名食品企业积极开展承接活动,以休闲、饮品、主食等为承接重点,引进培育更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企业。

  (二)纺织服装产业。纺织行业以高档纱线及休闲面料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发高附加值和生态、环保产品。加快承接高档精梳纱线、色纺纱线、装饰用布、产业用布等产品生产企业,重点引进面料、配件生产企业;加快印染项目建设,完善“棉纺—织布—印染—成衣”产业链条;在终端产品上寻求突破,重点发展家纺、儿童用纺织品和特色纺织品。服装产业采取“量质并举、品牌发展”战略,做大服装总量,提升发展层次,着力打造结构合理、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的服装产业集群。依托太康、扶沟、项城、商水等纺织服装企业,重点承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地纺织服装龙头企业。依托扶沟、西华、淮阳、扶沟开发区等制鞋企业,积极承接广东制鞋产业转移,加快中原鞋城项目建设,带动中心城区制鞋产业发展。

  (三)医药化工产业。坚持培育龙头、壮大规模,以新型疫苗、抗体药物和中成药新药等项目为承接重点,依托乐普药业、迪冉药业、龙都制药、四方药业等骨干企业,吸引具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生物医药知名企业来周建立生产研发基地,推动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发展。以金丹乳酸、奈安生物、凯瑞科技、宜工实业为龙头,重点发展高品质乳酸、精细化工、生物农药等系列高端产品,使精细化工产业成为增长速度快、带动效应强的特色产业。围绕联塑集团、银丰塑料等行业骨干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特色和优势,着力打造全省知名的塑料制品生产基地。

  (四)装备制造产业。以智能化、集成化、精密化为方向,以现代农机、矿山装备、环保锅炉等为承接重点,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增值能力、先进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依托扶沟缸体缸盖产业基础,积极承接精密机械加工、精密铸造、发动机整机及汽车零部件加工;依托太康锅炉产业基础,着力发展生物质锅炉、节能环保锅炉等新产品,进一步提升锅炉产业发展水平;依托港口物流园区的产业定位,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建筑机械、轴承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引进智能专用装备和自动化成套生产线,增材制造前沿技术和装备,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成套智能制造装备和生产线,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

  (五)电缆电气产业。坚持龙头带动、集群配套,以智能终端为承接重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上下游集聚发展。依托西华县、沈丘县产业基础,重点承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地的电子生产企业。加快引进和发展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产业,带动新型显示器、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电子产品链接线等电子基础配套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培育数字家庭产业,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电气产业重点引进智能变电站、智能配电网、柔******直流输变电等设备及系统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微电网关键技术装备、智能组件、高温超导材料关键部件和材料等。以中心城区为重点,依托科信电缆、阳光电缆、瑞特电气等骨干企业,推进与国家电网战略合作向纵深展开,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形成超特高压为主导、高中低压为基础,一、二次设备配套的产业格局,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输变电成套设备研发和制造基地;加快引进输变电、智能电网控制、配用电及民用电器、电力电子、信息控制等成套装备,壮大电力器材规模。

  (六)家居建材产业。积极引进蕞新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大力发展绿色新型产品和具有阻燃功能、仿实木工艺的高附加值产品,依托商水、西华、扶沟板材产业基础,推进板材加工产业由规模优势向规模品牌优势转化;积极承接新型建筑材料企业,扩大新型建筑材料产业规模;重点引进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大力发展地板、瓷砖、门窗、灯具等家居建材装饰产品。

  (一)参加第五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以第五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为平台,积极组织我市装备企业参加中国(郑州)先进制造业博览会、中国制造发展论坛;举办市情发布和休闲食品、电子信息、绿色建材等专题对接活动,力争承接一批对全市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发挥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的产业项目。

  (二)参加中国(河南)—欧洲产业合作对接活动。主动对接德国工业4.0,组织我市装备制造、新能源企业以及与德国、瑞士、意大利有合作项目(意向)的企业,依托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平台,围绕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食品药品检测、医疗器械、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等开展宣传推介、洽谈对接、合作交流。

  (三)参加第十四届中国非有公制经济发展论坛。围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发展主题,组织我市相关企业参加主题论坛、项目考察、交流对接、洽谈签约、投资合作等系列活动。

  (四)中国(河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捷克产业合作对接活动。参加由省政府主办的中国(河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捷克产业合作对接活动,组织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纺织服装、家居建材等产业集群引进,开展宣传推介、洽谈对接、合作交流、项目签约。

  (五)中原鞋城专题对接活动。围绕中原鞋城项目,由市政府领导带队,市经济开发区、川汇区、西华县、扶沟县等县(市、区)参加,赴广州开展制鞋产业转移专题宣传和洽谈对接。

  (六)承接台湾地区产业转移专题对接活动。重点围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行业,组织我市部分产业集聚区和有关企业赴台湾进行考察对接。

  (七)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专题对接活动。组织我市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制鞋、电缆电气、装备制造、家居建材等企业举办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力争引入一批具备较强实力和市场、技术、人才、管理优势的知名企业。

  (八)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专题对接活动。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为平台,举办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对接活动,争取现场签约前期对接的制鞋项目,宣传推介特色产业,邀请部分知名企业来周考察对接。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切实摆上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认真研究制定当地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统计考核等,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推动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顺利开展。

  (二)全面协调推进。各县(市、区)政府要抓紧研究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政策措施,研究谋划和引进承接一批对当地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完善的协调推进机制。对重大产业转移承接项目要坚持总协调人负责制,实行“签约-落地-投产-达效”全程跟踪和服务,确保承接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

  (三)强化目标考核。市政府对各县(市、区)下发承接产业转移目标任务,市承接产业转移办公室建立工作台账和项目台帐,加强督查,跟踪问效。市委、市政府年度内组织两次承接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督导验收活动,通报督导情况。严格落实承接产业转移考核办法,对各县(市、区)承接产业转移情况进行综合考核,按照《******周口市委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周发〔2012〕13号)精神,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四)提升服务水平。转变职能,创新管理,强化服务,进一步理清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简化投资手续和办事程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联络渠道作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行业协会、商会开展集群引进、行业研究和咨询服务等。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清理和取消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各类产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完善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促进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按照“高端引进、品牌引领、创新驱动、优化产业、两化融合、绿色扶持”的原则,突出品牌带动,培育知名品牌;突出集群引进,进一步提升产业整体实力;突出绿色发展,加快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体系;突出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水平;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完善产业链条;突出棉纺、服装等重点领域,改善染整、面料等薄弱环节,推动行业由传统纺织向时尚纺织、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2016年,力争全市纺织服装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8%。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

  (一)以园区专业化、产业规模化为导向,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协作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新格局。以太康、扶沟、商水等专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建设纱纺、织造基地,加快纺织产品向精梳、色织、提花、丝光等方向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抓手,重点实施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的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棉、毛、化纤、纤维资源利用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重点支持河南昊晟纺织年产30万锭纯棉高支精梳紧密纺纱、河南磊磊年产3.5万吨针织面料、扶沟昌茂纺织新型智能10万锭高档精梳纱生产线吨羊绒纱线头高精气流纺改造等项目建设。

  以商水、西华、沈丘专业园区为依托,以纯棉针织产品为重点,重点发展各种毛巾、浴巾、床单、被罩、沙发巾、窗帘布等产品,以提高家纺产品升级。重点支持沈丘三闸年产5000吨纺织品、沈丘翔达年产300万套朝拜巾技术改造等项目建设。

  以扶沟和合印染、东利印染为依托,扩大印染能力,重点建设纱纺、印染基地,提高印染档次,拉长产业链条。重点支持扶沟和合印染有限公司、淮阳正林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发展,强化项目带动,加快推进我市扶沟和合纺织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1.8亿米印染高档面料等项目建设。

  以太康、项城、郸城、商水等县(市、区)服装加工企业为依托,利用现有产业基础,注重系列化开发能力,加强涤纶、棉纶、氨纶差异化、功能化纤维产品研发,提高新型纤维产业化比例。发展西服、牛仔服、裤装、衬衫等产品,加强内衣、童装、毛衫、运动休闲服装等市场开发,引导集群提升产业层次,丰富产品结构。重点支持以河南阿尔本制衣有限公司、河南鸿闽实业有限公司、台湾鼎祥制衣有限公司等为龙头,重点建设河南阿尔本制衣有限公司新上制衣配套项目,淮阳恒安实业年产2000万米差异化防化布、双面尼(MCTY)高档功能型面料技改项目,河南源通服饰年产400万件服装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品牌服装生产,着力建设中部蕞大的服装加工基地,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及辐射能力的服装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区。

  (二)强化自主创新,提高服装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发展服装深加工与技术研发能力。以淮阳恒安实业、太康鸿闽、裤尚等品牌企业为龙头,重点培育品牌企业,以培育企业技术创新研发能力,改变以扩大数量规模为主的粗放增长方式,向提升质量为主的集约增长方式。带动龙头企业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服装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的项目,重点提高信息化技术在服装上的应用,以强大的信息技术、品牌营销为支撑,升级传统服装制造业。支持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

  (三)继续抓好承接产业转移。围绕壮大太康、扶沟、商水纺织产业和项城、沈丘、郸城服装产业,持续开展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活动。以现有产业基础为基点,以壮大产业规模,完善和提升产业链为目标,加强与纺织服装产业发达地区在产业功能、资源要素和产品技术含量等方面的对接合作。重点按照补链、强链的要求,积极承接组团式、打捆式、链条式转移。面向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重点地区组织开展纺织服装企业专题对接活动,积极推进浙江职业服装和男式服装、福建运动休闲服装、广东针织服装、宁波品牌服装、江苏南通家纺、山东家纺、江苏高档棉纺毛纺等项目向我市转移,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主承接地。

  (四)加快形成和优化制鞋产业链。坚持示范引领,支持项城、西华、扶沟等建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鞋业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制鞋—鞋材—鞋机—鞋技”等产业链完整的鞋业产业集群,推动制鞋业产业升级。目前,全市已落户制鞋企业35家,产能2100万双,年产值20亿元,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5万余人。初步形成了以扶沟玖宏鞋业、西华凯鸿鞋业、淮阳亚泰鞋业为龙头的制鞋产业集群,重点支持西华龙岗鞋业制鞋产业园、中原鞋城、费斯雅鞋业有限公司总投资2.45亿元年产100万双休闲鞋、淮阳陈州帆布有限公司总投资2亿元服装鞋面面料生产等项目建设。

  (一)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周口市委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周口市培育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15—2017年)》文件精神,鼓励有关县(市、区)出台配套措施,对重点项目建设予以用地、供电以及相关政策支持。支持将纺织服装重点项目纳入省、市财政性资金支持的项目范围。

  (二)进一步优化金融贷款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在提升设备技术水平、产品研发、节能及环境保护改造等项目的信贷资金投放,探索企业兼并重组融资的新模式。

  (三)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协同发展。成立纺织服装协会,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组织企业加强对行业产业链的研究,迅速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占领产业链制高点,推进行业自律制度化、规范化,通过自我监督,促进公平竞争。

  (四)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以提高纺织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和稳定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基础,努力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活力旺盛的纺织工业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达到13%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18%以上。

  为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市食品工业增创新优势,适应消费升级需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以绿色安全、知名品牌为引领,以提质转型、集聚创新、产业升级为主线,巩固食品产业优势,引导行业向健康、绿色、营养、安全的高端食品转化,大力发展休闲食品,积极发展特色食品,促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我市食品工业整体竞争力。

  2016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35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0%;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8家以上,省级名牌和著名商标10个。

  (一)确立高端定位,推进产业升级。围绕打造“大健康”食品产业基地的发展定位,以营养健康为主题,融合食品全产业链,覆盖食用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农副食品精深加工和制造以及流通、科研、教育等相关服务业态。在营养健康食品生产制造板块,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优质食用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原料;推动基于传统食品形态的营养健康食品研发上市,提高传统食品营养健康化;加大特殊膳食类食品生产,加快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及针对不同人群细分市场食品的规范化研发生产。在健康服务板块,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轻型配送装备研发,提升生鲜食品冷链配送率,确保食品的高品质。引入互联网 食品加工,不断提升我市食品加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培育一批旗舰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支持邦杰集团、益海粮油、金丝猴食品、五得利面粉、天豫薯业、金丹乳酸、华英禽业等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食品企业。利用金丹乳酸亚洲蕞大的乳酸及乳酸盐类生产商,五得利全国蕞大、世界头部的制粉企业,益海粮油中国食用油的头部品牌,秋迪糖业世界单体冰糖加工蕞大企业等品牌优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行业“单打冠军”。鼓励重点企业开展上下游联合协作,实现产业链融合发展,通过一批食品企业“单打冠军”打造一批食品行业“团体冠军”,利用“单打冠军”和“团体冠军”的支撑,把我市食品工业打造成为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发展一批优势产品。打造产能份额大、产品质量优的面、油、肉制品和休闲食品产业。重点支持益海粮油、鲁花花生油、五得利面粉、沈丘雪荣面粉、周口引食、淮阳辉华等拥有自己的品牌、研发中心、具备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围绕小麦面粉转化增值,加快推进主食产品工业化、健康化、营养化发展,建设面制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花生油、芝麻油、大豆油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猪、鸡屠宰冷鲜分割产业。积极发展糖果、休闲食品、饮料产业,扩大糖果、巧克力、蛋糕、豆干类等休闲食品生产规模。培育周口独有的胡辣汤料及衍生产品、脱水蔬菜以及具有地方特色产品的特色产业。

  (四)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支持现有的食品企业,以抱团发展、产业配套为方向,积极开展产业招商。重点抓好河南金丹乳酸年产9000吨乳酸盐项目、年产3000吨淀粉乳酸酯项目、年产8.3万吨耐热级L-乳酸及系列产品技术改造项目;河南天豫薯业年产10000吨甘薯饮品及年产20000吨甘薯全粉自动生产线项目;益海(周口)工业粮油日加工1500吨生产线项目;周口客达食品总投资年产2亿元产能4万吨速冻食品生产线项目;周口引食食品年产10亿碗冻干面项目;正科可道生物年产4000吨芝麻催芽油等投资额度大、对行业发展影响大的项目。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督促、协调有关决策和工作任务的落实。建立目标责任制,市政府每半年组织对各县(市、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各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按照工作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发改、工信、国土、税务、环保、农业、质监等部门,要积极整合产业政策、行业管理、财税手段等各方面资源,加大服务和支持力度。

  (二)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安排企业技术改造、企业自主创新等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奖励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放大企业创新投入。加强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引导、督促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加快培育创业风险投资公司,探索科技保险,推广专利质押贷款,努力扩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

  (三)深化企业服务。围绕企业服务长效化、制度化,继续完善企业服务直通车长效服务机制,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要开辟“绿色通道”,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和生产要素供应。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和产销对接活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加强在建重大项目和企业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减少和规范涉企审批,优化固化流程,提高行政效能,为工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为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扩大市场规模、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医药化工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成化、绿色化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引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壮大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为切入点,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加大增量投入和研发创新力度,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强强联合和战略重组,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研发水平。注重发挥中药制剂、西药制剂和生物制药等重点产业的带动作用,着力提升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药物成品制剂、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产品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宽市场,增大影响,实现医药化工产业跨越发展。

  (二)产业布局。立足现有产业现状基础,重点支持项城市、郸城县医药化工产业发展。2016年,力争打造两个百亿级医药化工产业集群。

  1.项城医药产业集群。依托医药产业传统优势,充分发挥园区医药企业近300个国家药品批准文号的优势,重点抓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积极发展生物医药材料、医贸物流及相关配套产业,规模化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着力推动仓储物流、产品研发、技术培训、市场推广、质量检测等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中药、生物医药产业链条。2016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

  2.郸城县医药化工产业园。依托郸城县金丹乳酸、晋鑫化工以及数百个国药准字药品批号,生产8大剂型的产业基础优势以及6个国家级研发中心,6家省级研发中心的技术优势,着重培育和发展高端新型生物医药产业,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特药。大力发展现代化中药系列产品,依托郸城县丰富的中药材种植资源,力争引进辉瑞、诺华、默沙东、赛诺菲等著名生物制药企业投资建设医药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形成集研发、生产、孵化、配送等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形成以天然药、中成药和高档保健品为主体的现代特色医药工业体系。2016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

  (三)发展目标。2016年,力争全市医药化工产业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75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

  重点发展以新型疫苗、小分子药物为主攻方向的生物制药产业,改造提升化学药品制造产业,大力扶持现代中药和生物农业,着力培育先进医疗器械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化工产业,推进产业过程中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和关键产品的创新,逐步提升我市医药化工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1.生物制药。加快发展小品种氨基酸原料药、小分子药物、现代中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支持传统医药产业采用生物技术研发新的药品,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创新前沿和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抓好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4万吨医药级L-乳酸钙生产项目及年产2万吨医药级L-乳酸钠生产项目。

  2.化学药品。重点发展具有规模优势的传统片剂、注射剂,非专利发酵类原料药和化学合成原料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提升,大力研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化学药品。重点抓好河南康达制药年产312吨头孢类中间体及年产2000吨头孢曲松、噻肟等原料药生产项目;河南普瑞制药有限公司年产复配硫酸氢氯比格雷18.3亿片项目;河南龙都药业有限公司年产蜜环菌粉200吨、晕痛定胶囊5亿粒、晕痛定软胶囊2亿粒、天麻蜜环菌片1亿片、安络痛片1亿片生产项目。

  3.现代中药。开展名医名方的新药筛选工作,积极推进传统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研制一批治疗重大疾病的创新中成药产品或保健产品。加快发展口服缓释、控释等新型中药制剂,推进中药饮片规范化加工。大力发展中草药有效生物活性成份的提取、分离及纯化技术,重点推进中药制剂科研技术创新,实现中药产品剂型多元化。重点开发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原料药、中药配方颗粒、中西药结合制剂和中药养生保健品等。加快中药材的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原料GAP(Good Apply Practice:优良药材种植规范)基地建设。重点抓好上海六合堂生物科技项城制药有限公司年产1亿瓶蛹虫草饮料、年产2亿粒臭氧精油软胶囊生产线建设项目;河南百年康鑫药业有限公司口服液车间扩产改造项目。

  4.先进医疗器械。支持企业开发新型生物医药生产装备、可降解的生物敷料和新型医用卫生材料。巩固医用卫材、输注等产品优势地位,做大康复器材等产品。重点抓好圣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医药医疗器械生产项目和周口国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医疗器械生产项目。

  (二)化工行业。重点发展L-乳酸、D-乳酸、聚乳酸、耐高温α—淀粉酶,高转化率液体糖化酶、中温α—淀粉酶、β—淀粉酶、中性纤维素酶等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重点发展生物肥、高氮复合肥系列、高磷系列、有机化学原料制造等系列高端产品。提高高端化工产品比重,加大环保科研资金的投入,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品结构。重点抓好河南金丹乳酸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高精纯乳酸及热电联产建设项目;河南微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年产5万吨生物肥生产项目。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市产业集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医药化工产业发展,定期研究解决产业集群和园区建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督促协调有关决策和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建立完善市领导对龙头企业、重点配套企业的现场办公工作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经营中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加大扶持力度。统筹用好各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医药化工产业园区和公共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开发高附加值和高竞争力的新特产品,支持企业建设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支持优秀人才和高新项目的引进、合作、交流。

  (三)深化企业服务。把企业服务作为推进医药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医药产业物流平台、医药交易网络平台建设,加强仓储系统、物流配送、交易平台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引入互联网电商企业,不断扩充医药交易网络覆盖面,进而扩展我市医药产品销售渠道;合作推广我市医药产品,扩大品牌影响力。

  (四)加大品牌宣传。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宣传推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大对周口医药化工整体形象的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在国家级电视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在省、市媒体开设专题栏目。重点推介硫酸氢氯吡格雷、西地碘含片、感冒解毒灵颗粒、胶体果胶铋胶囊、三甲散、风湿马钱片、清开灵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等一批叫得响的名牌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要力争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FDA认证和欧洲医药市场准入条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争创国际品牌。

  (五)构建人才支撑体系。多渠道、多形式引进海内外高素质专业对口人才,充实加强科研机构、重点企业关键岗位。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资源,进一步提高我市医药企业药学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比例。要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贤医药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在人才待遇、项目扶持、技术入股等方面提供优惠措施,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要加强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再培训、再提高,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特别要加快培养兼具技术、生产、经营、管理、外经等复合型人才。

  (六)实施企业战略性重组。我市医药整体水平与国内外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必须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科学有效地整合信息、研发、营销、生产、管理、人才、资本及市场形象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改组、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实现企业战略重组,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科、工、贸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

  为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电缆电气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坚持龙头带动、集群配套、创新协同、链式发展,依托周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挥科信电缆、瑞特电气、凯旺电子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研发创新、战略合作,做强优势品牌,壮大电缆电气电子产业规模。

  2016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电缆电气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亿元,同比增长10%。

  围绕打造“产业基地、产业带、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电缆电气产业发展。

  (一)光缆电缆产业基地。以周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以河南通信光缆有限公司、河南久通电缆有限公司、河南科信电缆有限公司等为龙头,重点发展碳纤维电力电缆、新型导体电缆、纤芯光缆等产品。加快推进河南通驰电缆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公里特种电缆、安装设备200多台套项目、周口地润电缆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各种规格的铜线、软线、铝线、同心铝绞线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长江以北光缆电缆主要生产、研发和销售基地。

  (二)智能电气产业带。加大项目投入,增加产品品种,提升产品质量。以河南瑞特电气有限公司、艾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龙翔电气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建设河南龙翔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年产非晶合金变压器6000台、输变电整套设备3000台(套)项目、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年产高低压电气设备3万套项目、河南永在科技有限公司年产高低压电气设备3万套等项目。支持淮阳县打造沿羲皇大道两侧规划建设占地300亩的智能电气装备制造产业带,增强电气产业竞争力。

  (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紧抓新一代通信网络建设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机遇,加大网络终端研发力度,依托河南钧鼎科技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光网宽带嵌入式互连模组器件产品的防水防尘技术、高频信号优化处理功能集成等技术研发。以凯旺电子为主,重点突破集成电路、传感器等具有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核心关键环节,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开发生产通讯连接线缆、精密接插件通讯连接线缆、精密接插件、安防监控等领域外接内接信号线组件等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推进河南钧鼎电子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00套精密码注塑模具、1500套精密冲压模具项目;周口市凯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500万件宽带网络嵌入式互连模组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河南振凯电器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套电子产品等项目建设。依托上海光电科技产业园,打造沈丘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一)推进科技创新。依托周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采取引进、合作、培育等方式,快速集聚一批电缆电气领域高层次科研力量和研发机构。以政府投入为主,引导社会资金,加快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搭建人才服务平台、产业研发设计服务平台、投融资担保平台为支撑的基础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在高校、高校在企业设立实验和实训基地,加快科研技术成果转化。

  (二)培育骨干企业。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力争年内培育5家以上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核心竞争力、经营状况良好的骨干企业。以河南通信光缆、科信电缆、瑞特电气、龙翔电气、平康电气、凯旺电子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整合现有财政资金,落实相关政策,支持其加快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久通电缆、通信光缆申报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打造周口品牌、全国名牌。

  (三)扩大开放招商。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全省产业转移和产销对接活动,吸引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我市。鼓励河南龙翔电器总公司从郑州向淮阳县转移,加大与上海长城电气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郑州金阳电气有限公司的洽谈力度,力争项目尽快落地淮阳县产业园区。围绕富士康项目建设,统筹重大项目建设与产业链上下游综合布局,主动配套上下游产业,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吸引更多配套企业落户。

  (四)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进口设备减免税以及国家其他促进电子电气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市、县财政投入,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大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的财政扶持力度。

  (五)完善服务机制。继续完善企业服务直通车、市县重点服务企业等制度,健全政策导向、要素保障、市场开拓、融资服务、困难企业帮扶等长效服务机制。加大引进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协调力度,推进重大项目顺利建设。组织开展银企对接、产销对接活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积极推广“互联网 制造业”行动计划,实施“互联网 电子电缆电气”战略,积极组织电商对接,以凯旺电子为先行试点企业,帮助电缆电气企业开拓产品市场。

  为贯彻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家居建材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家居建材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市家居建材产业的竞争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以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又好又快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技术改造、兼并重组、集约集聚、淘汰落后、节能减排降耗为重点,以项目建设、技术改造、产业转移为抓手,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推进家居建材工业由原材料制造业为主向加工制品业为主转变,不断提升我市家居建材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2016年,突出抓好15个重点项目,培育1个产业基地,1个产业园,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家居建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0亿元,同比增长8%。

  (一)培育门窗加工生产基地。依托川汇区、市经济开发区等特色门窗产业优势,按照规模化、系列化、集群化、产业化的原则,充分发挥长城门业、百亨门业、宏盛门业等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力,加快开发新型产品,提升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加大技术开发,使产品向高端、节能型等发展。重点支持周口宏盛门业有限公司建设5条生产线万樘项目,福建奋安集团新型高端门窗及铝材仓储物流项目,河南福祥门业有限公司年产30万套防盗门、玻璃门生产项目。积极培育门窗产业生产基地,促进集聚发展。

  (二)培育新型节能型材料产业园。围绕项城市“建筑防水之乡”建设,依托河南彩虹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河南金石联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多方位合作,积极研究开发低碳、节能、环保、绿色的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重点建设河南省彩虹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平方米防水卷材生产线项目,北京京禹达防水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项城分公司年产1050万平方米SBS、APP高档防水卷材项目,河南昇达贸易有限公司年产600万只LED灯具生产项目,太康县涛盛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年产8800万立方米空心绿化砖项目,河南省中基红保温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保温砂浆项目,着力打造新型节能型材料产业集群。

  (三)培育水泥龙头企业。依托周口天瑞集团、郸城志强水泥等龙头企业,鼓励应用工业废弃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的回收使用技术,实现废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提高工业废渣的利用率。重点建设周口市恒固置业有限公司年产80万方混凝土、40万吨干混砂浆项目,淮阳县强海建材有限公司年产8万立方米混凝土搅拌站建设项目,沈丘县创亿商砼有限公司年产30万立方米混凝土项目。推广应用水泥窑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煤洁净气化、资源综合利用等共性技术,提升建筑材料绿色制造水平。

  (四)培育板材、管材龙头企业。依托市经济开发区、商水县、西华县、扶沟县板材产业良好基础,重点扶持大河林业、郑州红田家居、晨辉工贸、豫人木业等重点企业,支持企业运用蕞新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发展无毒、无污染的健康产品和具有阻燃功能、仿实木工艺的高附加值产品。依托淮阳塑料管材产业基础,支持河南联塑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公驰塑胶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氯化聚氯乙烯(CPVC)管、聚乙烯(PE)管、三型聚丙烯(PP-R)管等产品,加快推进河南豫人木业有限公司年产12万立方米中高密度板生产线主设备技术改造项目、河南公驰塑胶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大口径管材生产项目、郑州红田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年产胶合板材12万平方米等项目建设。利用我市原材料、消费市场优势,发展家居产业,延长原材料产业链。

  (五)培育钢结构龙头企业。依托金华夏钢结构、理想钢结构、春天钢结构等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企业发展钢模板、钢结构、C型钢、彩钢复合板等钢结构产品。重点建设河南省金华夏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总年产80万平方米金属面玻璃丝棉新型节能建材建设项目。鼓励企业产品开发向自重轻、整体刚性好、变形能力强、轻质度高等方向发展,积极开拓销售市场。

  (一)加强科技研发。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积极开展产业合作和技术交流,注重引进人才和技术,加大新产品、新材料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条。

  (二)加强龙头企业带动。鼓励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通过收购、参股、兼并、重组等方式,推动产业链整合,提高产业集群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综合竞争力。发掘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科技、专业人才创业,并培育其成长壮大,努力打造一批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链分工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三)倡导绿色发展。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集约化布局、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式开发、清洁化生产等途径,实现生产绿色化和产品绿色化。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鼓励企业开展节能、环保和产品结构、质量升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坚决淘汰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环境及产品质量低劣的落后生产能力。

  (四)加强人才培育。充分发挥民菅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引进人才,特别是行业急需的钢结构专业和一级建造师等人才。研究和探索企业与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双向培养人才。充分发挥职业培训机构及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加强对行业急需的焊接技工等工人的培训。通过事业激励、机制激励、环境激励等方式,形成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为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成化、绿色化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理念,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有竞争力的产品为着力点,以实施重点项目、培育领军企业、建设特色基地为抓手,做大做强缸盖缸体、锅炉制造、农机装备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全面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水平。

  2016年,突出抓好34个重点项目建设,壮大3个特色产业基地,培育3个产业集群,力争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0亿元,同比增长9%。

  (一)壮大缸盖缸体产业基地。以扶沟县“河南省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为载体,按照规模化、系列化、集群化、产业化的原则,加快缸盖缸体企业向园区集中。充分发挥天誉动力、中泰气缸盖等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力,加快开发新型产品,提升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重点建设中泰缸盖有限公司年加工40万只汽车发动机缸盖,隆力汽缸盖有限公司年加工20万只缸体缸盖、天誉动力年产10万台中冷节能发动机汽缸体改造项目,鼓励企业由零部件生产向发动机整件装配发展,积极开发和引进柴油发动机、发电机组、汽油机缸盖缸体等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支持缸盖缸体出口和生产企业为国内外大型企业配套。利用郑州、洛阳加快汽车生产基地建设的契机,积极寻求配套生产,扩大产业规模。

  (二)壮大锅炉制造产业基地。依托四通锅炉、斯大锅炉、神风锅炉等优势企业,坚持创新与合作“双轮驱动”,一方面加大研发力度,积极开发煤气化炉、循环硫化床锅炉、碱回收炉、垃圾焚烧炉、秸秆炉、余热锅炉等节能、环保、特种、高端锅炉产品,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加强战略合作,积极支持我市重点企业与哈尔滨锅炉、上海锅炉、济锅、杭锅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多方位交流合作,推动与科研院所、大中院校联合,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品牌和管理经验,促进锅炉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量。重点建设太康县中太锅炉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年产锅炉2000蒸吨、机械设备300台(套)等项目,力争2016年锅炉压力容器产能达到3万蒸吨,打造全省有影响力的锅炉制造产业基地。

  (三)壮大农机装备产业基地。依托力神机械有限公司、河南省全优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创新驱动、智能转型为抓手,重点建设力神机械有限公司年产3000台套200马力电控自动化作业拖拉机数感变速箱总成生产线建设项目、河南省全优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0台数字化精量播种机项目,推动天誉动力柴油发动机批量生产,完善“专业铸造—专业加工—协作生产—发动机总成”产业链条,实现农机装备自主配套,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形成扶沟农机装备特色产业基地。

  (四)培育矿山机械产业集群。依托河南宝康矿山机械有限公司、河南博瑞克矿山机械有限公司、华美煤矿机械有限公司、汇丰钎具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以沈丘县机械制造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加快机械制造企业引进,重点推进河南千王钎具有限责任公司凿岩钎具用钢半连轧生产线等项目,进一步壮大矿山机械产业规模。

  (五)培育电动车及充电设施产业集群。推进西华节能电动车产业园建设,依托金鑫车业有限公司、河南郑州森爵电动车制造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加快低速电动车产业发展。重点建设河南郑州森爵电动车制造有限公司年产20万辆系列电动三轮车、6万辆轻型电动四轮车项目,河南瑞特电气有限公司年产8000套交直流电动汽车充电桩项目,淮阳县日立亚有限公司电动车充电柱生产项目,周口市凯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套新能源汽车交流充电桩等项目建设。

  (六)培育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产业集群。依托周口泰瑞格自动化有限公司,规划建设开发区数控机床产业园,力争引进15家以上配套企业入驻,打造数控机床产业集群。依托河南恒昌计量自控设备有限公司,重点建设年产500台(套)工业机器人AGV、RGV成套装备,年产100台智能码垛机器人等项目,带动一批智能化生产线和数字化车间(工厂)建设,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水平。

  (一)完善创新机制。支持装备企业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装备工程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强化与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交流合作,推进重大成套装备、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体系建设。鼓励重点企业开展前沿性技术研究,形成重要核心技术储备。力争2016年新认定河南省工业公共技术研发设计中心1个以上,新认定河南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以上。

  (二)培育领军企业。重点培育天誉动力、中泰气缸盖、力神机械、神风锅炉、四通锅炉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加强支持服务,引导企业通过项目合作、相互参股、资本经营、兼并重组等方式,实行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做强龙头骨干企业。争取2016年,培育产值超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5—10亿元企业12家以上。

  (三)推进“两化”融合。推动对装备工业的信息化技术改造,引导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向“设计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经营网络化”方式发展。依托河南黑蜘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网络渠道交易平台,实施“互联网 缸盖缸体产业”销售模式,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

  (四)扩大产业合作。着眼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终端强化选择性承接,着力招大引强,推进强链、延链、补链,积极组织参加全省产业转移专题对接活动,推动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交流。积极“走出去”,主动“请进来”,促进与产业转出地的良性互动、精准对接。

  (五)深化企业服务。建立完善企业服务直通车、首席服务员等制度,围绕促进企业市场开拓、缓解融资难题、提升创新能力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举办产销对接、银企对接、用工对接、产学研对接等系列活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难题。发挥科研院校资源优势,加强科技攻关,加快人才培养,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撑。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2022年11月15日厦门火炬高新区招商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以底价竞得厦门市1宗工业用地

2022年11月15日厦门火炬高新区招商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以底价竞得厦门市1宗工业用地

  中指云网讯:编号为X2022G05-G地块,位于翔安区13-07A马巷南片区春波路与翔星路交叉口西南侧,工业用地,出让年限 50年,出让总用地面积为20320.88㎡,建设用地面积20320.88㎡,容积率2.0-3.0,蕞终由厦门火炬高新区招商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成交。【查看更多该地块信息】   全国土地招拍挂、海量土地二级市场信息--尽在中指云/p>...

全省各地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起步即冲刺实干开新局

全省各地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起步即冲刺实干开新局

  连日来,全省各地掀起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热潮。东莞初步计划安排重大建设项目635个,总投资7607亿元;中山宣布今年计划腾挪1.5万亩低效工业用地;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多家纺织服装企业集体开业……   大家正以一刻也不耽误的姿态埋头苦干,全力以赴、集中精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珠海:高新区首设“全员招商日” 颁发超300万元招商奖励...

厂房出售出租开发区产业园招商引资平台

厂房出售出租开发区产业园招商引资平台

  欢迎加入 本地产业地产同行交流群 快速搭建您的分销渠道 产业地产群 工业地产群 工业厂房群   周口市,古称龙都、陈州,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东临安徽阜阳市,西接漯河市、许昌市,南与驻马店市相连,北和开封市、商丘市接壤。1965年,设立周口专区(后改为周口地区);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周口地区设立周口市。截至2019年末,周口市...

周口土地成交信息

周口土地成交信息

  S102线西侧(红花集镇王庄段)   崔桥镇崔白公路南侧、崔桥镇东南角   没有找到合适的数据?提交你的需求,百万级数据资源为你匹配,快速搞定土地这件小事。咨询电话:   2022年06月洛阳工业用地市场交易分析报告   2022年06月安阳工业用地市场交易分析报告   2022年06月鹤壁工...

周口完善工业用地供应方式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周口完善工业用地供应方式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本报讯 (记者 李莉) 7月15日晚,市土地供应会审专委会召开2018年第15次出让会审会,对土地出让会审项目进行研究。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建军,副市长洪利民出席会议。   会议要求,要加快推进全市闲置和批而未供土地整改处置工作,规范土地利用管理,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针对土地闲置类型和原因,国土、规划、住建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据政策逐宗拿出处置方...

周口工业用地招商第3页

周口工业用地招商第3页

  采购》周口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园内玻璃幕墙工程-招标公告   城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周口市淮阳静脉产业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转入运营期的公告   周口长途殡仪车租赁2022已更新(本地资讯)   为独塘乃至太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力提供信息牵线搭桥的倡议书   Copyright周口厂房网口开发区、工业园、产业园、...

周口工业用地招标信息_土拍_公告_价格-土流网招拍挂

周口工业用地招标信息_土拍_公告_价格-土流网招拍挂

  行政路北侧,经三路以西,经四路以东   土地位置:迎宾大道南侧,经四路西侧,行政路北侧,经五路以东   土地位置:华山南路东侧、纬十四路北侧   土地位置:德兴路北侧、漯阜铁路南侧   土地位置:中原路东侧、德兴路北侧   土地位置:园区二路北侧、西气东输管线南侧   土地位...

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周口市推进产业集聚区用地提质增效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周口市推进产业集聚区用地提质增效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周口市推进产业集聚区用地提质增效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用地提质增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豫政〔2020〕32号)和《河南省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