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营土地流转脱贫记事
金色、收获、幸福、希望。每到“三夏”时节,这样的字眼总是流淌在广袤农村的家家户户,温暖着三川大地的角角落落。作为人口大市、传统农区,周口,因农而稳,周口农村,也在接连不断的国家政策红利下一天比一天美好,一天比一天富足,一天比一天充满希望。在这个金色季节,周口晚报记者再次走进田间地头,走进乡村农户,看变化、听民声、逐麦浪、探粮仓,分享收获的喜悦、畅议共同的梦想。
田野里,麦浪滚滚。炙热的阳光烤着大地,热气扑着裤腿直往上冲,一个个麦穗像害羞的新娘,耷拉下了脑袋。偶尔,一两台收割机轰响着游弋在麦浪中。
翻滚的麦浪摇曳着金色的希望,满怀喜悦的农人,畅谈着今年的产量。
“今年的麦子一定还是大丰收,趁这几天天气好,得赶紧抢收抢种。”5月30日上午,正在修理农具的商水县大武乡李庄村一组村民李玉营(如图)对周口晚报记者说。
李玉营今年61岁,可看上去只有50多岁的样子。前两年,他家盖上了新房,去年,他又花16万元在集上买了两间门面房,眼下,面包车他也开上了,家里的家电也一应俱全。蕞近,李玉营又买了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
“比起前些年,我现在活得更自信了。”李玉营说。
李玉营说话嗓门很大,一副憨厚老实的农民形象。
“前几年,由于父母生病及办理后事,我家穷得揭不开锅,不要说面包车,连个像样的家电都没有,能吃饱饭就算不错了。”李玉营介绍,“几年前,我想借钱买一辆四轮拖拉机,可找遍了亲戚朋友,没借来一分钱。唉,真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呀!”
自那时起,李玉营暗下决心,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怎样才能发家致富呢?李玉营发现,农村土地流转渐成气候,他决定试一试。起初,村民不相信他,怕他付不起租金,租地遇到挫折。后来,在他不懈努力下,开始流转土地10亩,后来流转了50多亩……这样一来,可有李玉营忙的了,他干活没明没夜,凭着那股子牛劲儿,庄稼年年都是大丰收。
“特别是2015年夏季,我种的30亩西瓜大获丰收,净赚10余万元,加上西瓜地里套种的其他农作物,我当年赚了16万余元。”提起土地流转,李玉营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在李玉营的种子仓库里,周口晚报记者看到他准备好了夏播的所有种子,花生、大豆、玉米等。李玉营说:“我光种子就买了1万多块钱的,今秋打算种植60亩豆子、30亩玉米、20亩花生。”
周口晚报记者了解到,现在,村民越来越信任李玉营,都主动找上门来租地给他,今年麦收后,他租种的土地将超过120亩。
“随着投资能力的增强,我会逐渐扩大种植规模。我打算申办一个农业合作社,当一名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
“爷爷,快吃粽子啦!”周口晚报记者和李玉营聊得正热闹,他的两个孙子把半盆香喷喷、热腾腾的粽子端了过来。李玉营招呼孙子一边一个挨着他坐了下来,拿一个粽子递给了周口晚报记者,然后剥开粽子喂两个孙子……半盆粽子很快就吃光了,可李玉营自己还没顾上尝一个。
“几天前我就买来粽子放冰箱里了,这要搁前几年,吃饭都成问题,才舍不得买这么多粽子呢!”和周口晚报记者边吃边聊天,李玉营一直笑得合不拢嘴。此时,粽子香甜的味道伴随满天的麦香,让周口晚报记者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幸福感。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