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之变乐享生活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周口,一座年轻的城市,十年间“版图”不断扩容,城区“越长越大”,面貌日新月异。从市井小巷到宽广大道,从老旧小区到“电梯新房”,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时光流转,不变的是平凡岗位上的不懈奋斗,一点点谱就城市发展的宏伟新篇。
初秋时节,漫步在周口中心城区林荫步道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现代都市景象:一幢幢楼宇整齐排列,商业区内行人如织,柏油大道两旁,行道树、灌木与花草错落有致。“这些年,老家越来越有大城市的味道了。”市民刘先生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周口坚持规划先行、改革创新,围绕争创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做好城市规划设计,中心城区集聚力、带动力得到显著提升。
中心城区不断扩容。川汇区稳步发展,淮阳撤县设区,经济开发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实现突破,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在培育城市经济方面渐渐成为主阵地,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挥港航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物流,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投入运营的周口中兴新业港产业园已引进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子、检验检测、大数据等企业85家,成为集生产制造、科技研发、创业孵化、人才培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
9月5日,走进河南省正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进行土壤样品的处理与分析。“这家公司去年相中了我们提供的标准化研发厂房和管家式服务,正式入驻园区,实验室硬件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入选我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检测实验室。”周口中兴新业港产业园总经理陈晓光说。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做好社区养老、教育、医疗、文化、商务等功能业态植入,以“15分钟便民生活圈”带动片区开发建设。
从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再到入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周口一路化茧成蝶,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田之变 农田高标准 “饭碗”端得稳
“现在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要是搁以前,合作社这3000多亩玉米根本浇不过来,现在依靠高标准农田配套的自动灌溉系统,几个人就能轻松完成,省时又省力。”9月3日,在周口市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90后“新农人”刘记森告诉记者。
在刘记森看来,“新农人”的“新”离不开现代科技,“农田里除了自动灌溉系统,还配有土壤墒情监测站、病虫害检测站、气象监测站、水肥一体机等多种‘硬核’设施,提供数据监测、智能分析、田间管理等一系列服务。有了这些‘神器’,想不高产都难。”
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商水县近年来将5万亩“望天收”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上的优质农田的范围飞速扩大,粮食安全重任越扛越稳。
“目前,全市共建设高标准农田937万亩,今年正在建设116.7万亩,确保到2023年118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周口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周口市抢抓国家农高区建设机遇,以建成黄淮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小麦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典范区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四区一基地”为目标,发展全流程全要素的智慧农业,发挥金丹乳酸等龙头企业作用,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汇聚更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做深粮食精深加工业,带动全市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和农民增收致富。
路之变 “堵点”变“亮点” 发展“新引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站在周口市中原路跨沙颍河大桥桥头,凝望着城市万家灯火,大大小小的道路如一根根“神经末梢”,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民生,闪烁着延伸到每个角落。
“现在的夜景很漂亮,走在路上是一种享受。以前可不一样,断头路、老旧路不少,几座跨河大桥也没通车,每次想过都要绕着走。”9月4日,出租车司机苑前进说。
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滞后,不仅影响了市民便捷出行,还阻碍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周口市委、市政府把中心城区的道路升级改造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充分考量城市交通总体布局、组团片区发展、市民出行快速便捷等因素,超前谋划、统筹考虑,力求形成全面、科学、合理的规划研究方案,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先后完成了对育新街、建新大道、大庆路、汉阳路等路段的拓宽升级改造,打通五一路和八一大道等多条断头路。
开启“快速时代”。俯瞰三川大地,宁洛、盐洛、大广、安罗、商南等高速公路交织成网,阳新高速公路宁陵至沈丘段、阳新高速沈丘至豫皖省界段、沈卢高速沈丘至遂平段、兰沈高速兰考至太康段等4条高速正加快建设,构成了高速绕城、县县通快速通道的公路网。
迈向“桥梁城市”。龙源路、汉阳路、中州大道、八一大道、大庆路……城区主干道上,一座座跨河大桥拔地而起,连通沙颍河两岸,兼顾功能与美观。
“高速经济”和“大桥经济”的叠加效应,正为周口带来更多合作机遇和广阔发展前景。
河之变 运输大动脉 “豫货”通天下
9月1日上午,一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轮从周口中心港出发,驶向印度蒙德拉港。航线的开通标志着我省又打开了一条通江达海的货运通道,扩大了国际货运的“朋友圈”。
作为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的周口港,其兴起主要依托贯穿市区的沙颍河,拥有通江达海的天然通道。这是全省头部条通江达海“黄金水道”,为临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沙颍河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打通中原内陆地区直通华东地区的水运通道,沙颍河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应运而生。该工程是我省水运项目“一号工程”,总投资28亿元,着力将周口打造成为河南面向东南沿海开放的桥头堡,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起点,采用四级航道标准改建航道,改造全部完成后,通航能力每年达5000万吨以上。
该工程多项子工程陆续完工,沙颍河航运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目前,沙颍河是四级航道,宽度是50米,通过的船舶为500吨级。”周口市港航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翔成说。
为进一步发挥沙颍河“黄金水道”的独特优势,赋能临港经济提质提效,河南省、周口市近日决定对沙颍河航道再进行“四升三”提升改造。建设内容包括对周口市中州路桥至豫皖省界89.4公里航道进行疏浚,新建沈丘复线船闸,改建项城通济大道桥、沈丘西环路桥、G329纸店沙河大桥3座桥梁。项目完工后,沙颍河通航能力较现在将提升一倍。
“下一步,沙颍河航道的宽度要提高到60米,通航能力由每年5000万吨提高到每年1亿吨,通过的船舶由500吨级提高到1000吨级。这将对周口内河航运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高翔成介绍。
近年来,周口坚持以开放促转型,按照一城一港的原则,构筑起“1+9”港口体系,全力打造东连长三角、西接内陆腹地西北华北的水陆集疏运枢纽。
居之变 告别“脏乱差” 乐享“新生活”
粉刷一新的围墙,平坦干净的道路,拆除违建腾出空间增设的停车位……9月5日,记者走进改造后的周口市星龙华缘小区,处处可见喜人变化。
这是周口市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周口市中心城区(含淮阳区)已完成429个老旧小区的提升改造工作。
位于中心城区的回收小区原先是典型的“脏乱堵”小区,“由于设施老化,小区下水管道经常出问题,每次下大雨,院里的积水都能漫到小腿。改造后小区重铺了下水管,修了水泥路,下大雨再也没淹过了。”该小区居民邝春红说。
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聚焦“雨污分流”“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对基础较差的老旧小区重点解决雨污管网混接错接等问题,重修外墙和楼顶,改造雨污水、给水管线。此外,还同步开展“飞线”整治行动,全面治理通信电缆、强弱电等线缆。
更新了“硬”环境,还要提升“软”服务。“年轻时一口气上7楼不费劲,现在走到3楼就得停下来缓一缓。小区改造帮我们加装了电梯,生活幸福指数大幅度提升了。”家住星龙华缘小区的王大爷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
据了解,近年来,周口市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在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上持续发力,尤其是将“传承文化、记住乡愁”贯穿老旧街区改造全过程,严格遵循城市规划“六线”控制要求,有序推进老街道、历史建筑、风土建筑、近现代优秀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让老旧街区重新焕发光彩。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环境督导力度,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环境治理维护体系,实行片区化管理,引入物业,在尽可能降低服务成本的情况下,满足居民服务需求。”周口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