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土地流转让土地“活”起来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田青松)近年来,侯马市围绕“振兴城镇经济、加速城镇化进程”的目标,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发展,使土地“活”了起来,农民富了起来,实现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双丰收”。
截至目前,该市12万亩耕地已累计流转土地31909亩,其中,今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1409亩。所流转出来的土地主要“流”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公司及企业等,主要用于发展设施农业、花卉苗木、特色养殖、中药材、小麦和玉米育种繁育等。土地流转后,农户可以安心地外出打工了,不愿出去的则到自己的地里打工挣钱,农户在获得地租的同时,还有一份不错的工资性收入。
侯马市丰园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采用土地返包流转、集约化规模经营的方法,从农民手中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从观庄村农户手中承租300亩土地。如今,合作社投资近300万元,建成第五代冬暖式日光温室有机蔬菜大棚31个,种植彩椒、丝瓜、西葫芦、茄子、西红柿等。合作社引导并与村民合作种植经营,参与种植经营的农民在合作社学技术、学管理、得报酬。
侯马市提出到“十二五”末,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要力争达现有耕地存量的70﹪以上。为确保早日实现这一目标,今年,该市专门建立机关干部土地流转体验示范园,组织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和所有行政事业单位“一把手”以每亩地700元的价格从张村办西里村租赁土地150亩,用于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引导、带动推广土地流转工作。同时,该市积极构建市、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网络服务体系。由市级农经管理中心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综合服务大厅和仲裁庭,各乡(办)经营管理站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大厅和调解庭,各行政村也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为土地流转交易双方搭建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健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
对流转出来的土地,该市加大对土地流转项目、用地、科技、金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一是对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和项目,捆绑使用,优先扶持。鼓励规模经营主体对农田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设施进行投入。对转入面积50亩以上,流转期限10年以上的经营主体,符合相关条件的,优先安排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势农产品基地、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科技入户、农机补贴等各级基建类和财务专项补助项目,充分利用规模经营主体组织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二是引导流转土地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主的高效农业,依据有关文件规定对流转土地发展设施农业的经营主体,其生产设施用地和辅助设施用地在不破坏耕作层、不改变土地权属和用处、不建造永久性建筑物的前提下,视为农业生产用地给予大力支持。三是整合现有农业生产补助政策,重点扶持通过土地流转搞规模经营的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结合“一村一品”建设,根据规模经营主体的需求,选派专业对口的农业技术人员,到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提供科技指导服务。四是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把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给予一定授信额度;对普通规模主体,比照小额农户贷款管理办法,予以适度信贷支持。积极探索规模经营主体以联合担保等形式办理贷款手续,有效解决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贷款难”问题,分散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风险。
侯马市祥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从西呈王村的50多户农民手中流转土地200亩,建设了40多个蔬菜大棚,种植黄瓜、蘑菇等,吸纳了村里不少农户参与大棚管理赚取劳务费。“土地流转让规模经营成为了可能,盘活了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壮大了全村的主导产业,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西呈王村委会主任、合作社理事长丁卫亮如是说。
上一篇:乡宁农商行扶持地方花椒产业
下一篇:大棚蔬菜:贾得乡的“聚宝盆”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