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港城新周口——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我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综述
原标题:中原港城新周口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我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综述
周口原名周家口,与水结缘,因港而生,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美誉,明清时期,成为北方著名的“水陆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是河南“四大名镇”之一,有“小武汉”之称,可谓盛极一时。
如今,周口正全力打造“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中原港城,强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70年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小城的变化翻天覆地——中心城区道路、桥梁、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建筑业带动城市建设发展日新月异,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使城市旧貌换新颜,大型商业综合体和精致住宅小区为城市增光添彩。周口的城建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喜人嬗变。
“大干快上三五载,请君再看周口城”。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加快中心城区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铺就了“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以港促城”的城市发展路径,周口迈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
史载,周家口有600余年历史,地处“燕赵江楚之冲,秦晋淮泗之道”。明清时期,沙颍河航运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周家口“通衢五省,人杂八方,商贾云集,南北之声不绝于耳”。明代翰林学士熊廷弼所作《过周家口》“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的诗句,足以见证周口航运的昔日繁荣景象。
然而,上世纪70年代,在重灌溉、轻航运思想的影响下,水利部门先后在多地修建拦河大坝,使沙颍河航线全线断航,周口港失去了往日的风光。
周口人的航运情结并未泯灭,许多人驾船游历他乡,在淮河、长江上讨生活。驾船回家,是他们内心深处隐隐的乡愁。
周口人为实现沙颍河复航进行着不懈努力,特别是周口撤地设市以来,沙颍河复航工程更是加快了步伐。2005年12月28日,随着6艘400吨的货轮驶入周口港,标志着周口航运重新踏上复兴之路,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
沙颍河复航后,周口的船舶经沙颍河入淮河,从洪泽湖进入京杭大运河,而后进入长江,直达东海,不仅打开了周口通往长江三角洲的水上便捷通道,更打开了通江达海、融入华东经济圈的“黄金水道”。
新中国成立后,周口一直在谋求城市建设上的突破。与周边城市相比,周口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小、城市功能弱、环境面貌差,城市建设相对滞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成为典型的“小马拉大车”。
当时,周口全区共有城市道路164条,长11.2万米,均为狭窄弯曲的土路。1957年,周口将城区磨盘街铺成柏油路面,长2500米,宽8米,是辖区内的头部条柏油路。直到1980年,七一路、中州路才被建成“三块板”(两边慢车道,中间快车道)的沥青混凝土路面。
“70后”周凯回忆起童年时期的城市还历历在目。“我上小学时,只有七一路、五一路、中州路、人民路、文明路才是市区里相对热闹的地方。现在的外环路,当时是郊区,全部是庄家。”周凯说,当年市区建成区面积有限,道路狭窄。
“以前只有巴掌大的活动区域,到处是农田、低矮房屋。转眼之间,我们周口也盖起了高楼大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凯回忆道。
据悉,自2016年年底全省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以来,周口被纳入首批试点,城市建设掀开了新篇章。
“加快中心城区发展,抢抓重大机遇,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以决战决胜的姿态背水一战,大打一场中心城区发展建设翻身仗。”市委书记刘继标掷地有声。
“大干快上三五载,请君再看周口城”,“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城市建设新目标被叫响。
规划是城市的蓝图,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
撤地设市前,周口城区空间拓展缓慢,2000年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在调整,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沙颍河南岸用地紧张的矛盾日益显现,城市已具有向东扩张的趋势。
2000年,周口市提出了建设发展周(口)项(城)淮(阳)“大三角”复合型城市和周(口)商(水)一体化的新思路。
2003年再次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构建以周项淮大三角和周商一体化为核心的复合中心,增加中心城区的吸纳、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2020年将周口建设成为产业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具有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城市。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提高城市承载发展能力为重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建立了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规合一”的体制机制,以及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等层次齐全、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
按照“西控东拓南连北伸”的总原则,及“一河穿城、两轴拓展、三大枢纽、四大组团、五大载体、六大基础、十大节点”的总体建设布局,重点打造“一心”“五湖”“七河”“八园”“十大广场”等一批城市亮点。
围绕“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以港促城”,我市委托国内高精尖设计单位,相继编制完成了《周口市城市总体规划》《周口市总体城市设计》《周口市商务中心区城市设计》和《沙颍河两岸以及高铁片区、引黄调蓄工程、中心城区7条水系的综合整治暨连通工程》等规划,城市设计体系不断完善。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老百姓对“发展”二字的共性认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辅道支路纵横分布,交通大格局已初步形成。如今,市区不断向东拓展,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市民也因城市化建设加快而受益。
1991年,川汇区城市道路总长39.8公里,主干道8条,次干道14条,街坊支路36条。中心城区桥梁有八一路桥、中州路桥、二板桥、大闸路桥4座。2001年开工建设交通路、大闸南路、周商路、八一南路、南环路、莲花路等新建道路32公里,至此,主干道达14条,次干道24条,街坊支路94条,又陆续建设了大庆路桥、贾鲁河桥。
只有破旧立新,城市才能进步、发展和繁荣。
去年通车的文昌大道提升改造工程全长7.7公里,项目总投资6.7亿元。曾经道路两边建满了违章建筑,通过拆除“两违”还路于民,增加了游园和绿地面积,拓宽了绿化带,配套建设了公交港湾、公厕、垃圾中转站等。提升后的道路宽160米,双向八车道,成为出入市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近年来,一罗筐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解决“城市病”的民生工程得以实施。政通路、人和路、育新路、建新路、大庆路、汉阳中路等40条主次干道被改造,中原路、黄河路、川汇大道等断头路被打通,提高了通行舒适度,提升了城市颜值,美化了道路环境。
新北环路、七一路东延、八一大道北延、武盛大道南延、开元大道东西连接等18条道路连接工程等多个中心城区的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均在快马加鞭地实施中。实施了周商连接通道八一大道打通工程9条断头路打通工程,完成4个高速出入口升级改造,东区、西区水厂建成投用,高铁片区等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推进。
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1991年之前,主要集中在大庆路、交通路、大闸路、建设路,只有8条主干道设有路灯。至2005年,建设大批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市民居住环境改善,城市品位逐渐提升。
“听说大桥明年就能建好了,以后上班能节省不少时间和油费。”昨日下午,顶着烈日,邱先生习惯性来到大桥边查看进度,他对早日通车充满了期待。这座中原路跨沙颍河大桥采用下承式组合拱桥,从效果图上看,远看像一轮新月,展现出了“一轮明月照古城”的美景。
“重达1.91万吨,长108米的巨型箱梁,通过安装转轴,在105分钟内完成了‘空中转体’,创下周口首例、高空转体施工难度蕞大的记录。”据周商连接通道建设八一路打通工程技术专家张明明介绍,该工程是2017年中心城区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头部批集中开工项目之一。8月8日早上6点45分,上跨漯阜铁路1.91万吨重的巨型箱梁,在近两小时后完成了逆时针90度空中转体,形成了上跨漯阜铁路的空中廊道,刷新了周口城建的新篇章。预计国庆通车后,为中心城区和商水打通一条新的快速通道,大大加快周商融合发展步伐。
一项项重点工程如火如荼,一个个城建项目落地生根,一件件惠民实事温暖人心,坚持把产业项目作为带动城市发展的“火车头”,全面推动产业发展升级。
示范区的万达广场从签订协议到土地摘牌,仅用4个月时间,创造了万达在全国的落地开工速度,紧跟着万达再追建2个,城区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一大批国际国内一流品牌将入驻,领跑我市业态蕞全、影响力蕞大的新商业中心,全面带动城市商业升级。
恒大、碧桂园、居然之家、北京王府井、上海世贸、喜来登酒店等一批项目纷纷进驻,华耀城商贸物流、昌建MOCO新世界、中原国际商贸城、黄淮大市场、万国车世界、建材大市场等一批知名市场,让周口成为不折不扣的豫东南商贸物流中心。
周口因水而兴,水承载着文化与历史。以水为魂,以绿为底,柔曲、优美、水舞律动,串联起周口城市的发展脉络。
“以前沙颍河两岸道路泥泞、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如今碧水绿树、蓝天白云,美不胜收。”在沙颍河风景区内,记者遇到了游玩的梁大松一家。“它成为了周口对外窗口的金名片,不仅是一条绿色风景长廊,更是生态长廊、文化长廊。”
充分发挥多条河流穿城而过的独特优势,做足“水”文章,谱写“一湖定核心、三川达江海、七河通全域”的秀美篇章,致力于把死水变活、浊水变清、两岸变美。
而今,改造后的沙颍河像披上了一件生态美丽的外衣,南岸、北岸的“故港新意”“民俗长廊”“空中走廊”“铁路风情”“逐波邀月”“心意六合”等22个景观节点,实现了三季开花、四季常绿。
沙颍河城区段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已竣工开放,东起周口大道、西至龙源路、全长9公里的沙颍河二期治理工程已经启动,沙河湾3个湿地公园正在建设中,水面260亩的周口公园和水面800亩的周口植物园湖的开放,令“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总投资30亿元,占地约7000亩的引黄调蓄工程是中心城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湖面占地3600亩,集灌溉调蓄、区域排涝、水质保护、亲水生态于一体。恒大集团将斥巨资在周边建设中央商务区,将此打造成周口城市的新坐标和会客厅。
投资37亿元,全长82.3公里的洼冲沟、流沙河、幸福河、贾东干渠等中心城区7条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已开工建设,通过截污纳管、清淤疏浚、垃圾清理、生态净化、活水循环、路桥建设、景观绿化等措施,彻底消灭黑臭水体,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水系治理,生生不息。通过一批水系工程的实施,开展生态修复,使水资源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再现水韵风貌。
“民以居为安”,安置房建设是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是通往“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加分项”。
中心城区约40%的区域是棚户区,涉及183个社区(城中村),7万多户,24万余人。告别破旧杂乱的旧居,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成了棚户区居民朴素的梦想。
为让搬迁群众住上房、住好房,2017年8月,我市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暨中心城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工作会议召开,周口建市以来规模蕞大的棚改战役正式打响。
越来越多新建的安置房小区朝着“高配”的商品住宅楼的建设标准迈进,不仅地段佳、绿化好、周边配套全,楼房的质量也过硬,充分满足安置户就业、就学、就医、出行等需求。
目前的中心城区,夜晚工地灯火通明,安置房建设如火如荼,一幢幢安置房节节攀升。
今年5月16日,中心城区首批棚改安置房建设传来喜讯,泰和家园安置房A区10号楼26层主体结构完成封顶。8月14日,由中建三局承建的建设嘉苑棚改项目首栋主楼顺利封顶,数千户市民将搬入新家,实现期盼已久的“安居梦”。
去年,市中心城区棚改一期项目共有贾鲁嘉苑、金海嘉苑、顺和家园、泰和家园、建设嘉苑等20个安置区,6.98万套建设任务。2019年全市棚改开工任务65746套,总量居全省头部。
“全面加快棚改安置房建设,确保如期竣工交房,让广大群众早日共享周口大发展、大建设、大跨越的发展成果。”市领导的讲话铿锵有力,“要把工程质量摆在首位,真正用工匠精神,把棚改安置房打造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20世纪50年代,城市街道开始植树,但无统一规划,树种混杂。60年代,城市街道广植树木。1965年,七一路、八一路两旁种植了法桐、毛白杨等。
90年代初,道路绿化格局以种植行道树为主,主要有法桐、国槐、泡桐、杨树等乡土树种。2000年,中心城区绿化面积519公顷,绿化覆盖率28.83%,园林绿地面积393公顷,绿地率21.85%。城区街头绿地仅有南花园、北花园、周西路口环岛和中州路口环岛4处。2004年,为迎接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新建街心公园17处,街头摆放的多彩鲜花让很多市民记忆犹新。
七一路上的周口人民公园是当时城区唯一一所综合性景观公园,始建于1954年,1978年扩建,1982年7月开放。
“小时候蕞常去的地方当属人民公园了,当时市区能游玩的地方太少了,老公园是很多人的儿时回忆。”市民刘妍说,与过去相比,现在休闲的去处太多了,周口公园、开发区广场、沙颍河沿岸等,出门就能散步,感觉非常幸福。
城市有了绿色,就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就会变得更加秀美,充满希望。
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破墙透绿、拆违建绿等措施,近年来,我市朝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一路飞奔。
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几年来,中心城区相继投入9.73亿元,实施了“一带四林百园”工程:环城高速两侧建设300米林带,5000亩的森林公园、1200亩的铁路主题公园、6000亩的建业绿色基地和2000亩的文昌植物园,100个街头游园等一个个高品质“绿色”项目。
行走在街头,路边树木成荫、鲜花绽放、绿草青青。街头游园越来越多了,它们或简或繁,或大或小,景致怡人,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绿色,还解决了市民缺少休闲娱乐、锻炼场所的难题,可谓是小工程、大民生。
建设从未止步,发展仍在继续,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其时。行驶在城市化进程的快车道上,随着一项项城建工程建设成果显现,一份份暖心的“民生成绩单”交付,古老而又年轻的周口站在新的起点上,奋力书写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崭新篇章。(记者 彭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